当前,随着海洋资源日益受到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及法治体系建立成为焦点和难点。我国在海洋生态法律理论和法治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而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观念,犹如一线希望。那时,国家主要致力于其他领域的建设,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多于保护,保护意识薄弱。目前,海洋资源的分配尚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过度捕捞等问题,依据此原则,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调整资源分配。
环境侵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次环境法学分会发布的通告仿佛是一个提醒,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个通告不仅关系到法学领域的研究,还与实际的维权行动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探讨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多地深受其害。根据2010至2012年的数据,环境投诉案件数量显著上升。此外,跨国环境侵权案例的剖析相当繁复。共同环境侵权认定过程较为繁琐。界定群体性环境侵权受害者较为复杂。
2020年8月14日,中山大学举办了“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海洋生态环境法治研讨会”等会议,这些会议意义重大。会议主要讨论了海洋生态环境法治等问题,对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会各方的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当前,海洋污染和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对海洋生态构成威胁。海洋环境恶化给沿海地区的渔业和旅游业带来了冲击。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过程中,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修订研究极具价值。
英国石油公司的漏油事故对石油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清理和赔偿费用可能达到200亿至4000亿美元,公司还面临着众多法律诉讼,这让它们处境艰难。英国石油公司因泄漏石油而触犯了美国的环境法规。英国石油公司可能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2010年8月,阿拉巴马州对英国石油公司等被告提起诉讼,指控其泄漏石油造成州财政损失,并索要清理污染的费用。大家对英国石油公司能否克服这场法律纠纷有何看法?
《中国环境法学刊》成功进入ESCI数据库,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感到高兴。这标志着我国法学期刊在国际学术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既让学术界感到自豪,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环境法学刊》在2017年问世。ESCI是一个在2015年推出的国际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它是Web of Science的一部分。这充分说明能被《中国环境法学刊》收录实属不易。《中国环境法学刊》能被ESCI收录,首先是对其学术水平及全球影响力的肯定。
现今,海洋环境的整治和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极为关键,然而,它也遭遇了不少挑战。在这其中,如何加强法律保障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海洋环境治理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例如,某些地区的渔业部门过分关注渔业增长,却忽略了捕捞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潜在破坏。需从大局出发,理解海洋环境的需求,将各地区的海洋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各自独立。这种现象将对子孙后代的福祉造成严重影响。
会议主要讨论了环境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跨学科交流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交锋等多个议题,这些正是本次会议备受关注的核心所在。珞珈环境法论坛,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主办,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武汉大学的环境法研究所享有盛誉。2017年10月20日到21日,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成功举办了“珞珈环境法论坛第十五期”。这对环境法学术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相信珞珈环境法论坛未来将继续展现其正面效应,吸引更多专家学者的加入。
职业病问题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其根本原因是不良的劳动条件。如何从环境法律的角度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已成为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环境保护法》旨在保护公众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然而,职业病持续发生,显示出《环境保护法》在确保劳动者健康工作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2015年12月15日,武汉大学召开了“环境资源法治研究方阵”的成立仪式。2015年12月15日,武汉大学举行了一场大型活动。会议由中国法学会牵头,由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具体执行工作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承担。名单中涵盖了诸如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武汉大学等众多高校。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新增理事成员,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接任秘书长单位,这些组织结构的调整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国际法律体系正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这种现象不仅对生态治理带来挑战,也让国际环境法律遭遇诸多困境。这一局面限制了国际环境法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国际环境法的作用常常无法发挥。这导致国际环境法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始终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情况,国际环境法因内部问题而难以提升应对水平。国际环境法的司法途径正遭遇困难。你觉得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国际环境法律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