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在表面上看来好像存在相似之处,然而实际上却代表了两种具备着截然不同性质的环境管理思路,其中一个侧重于进行定价,另一个侧重于加以定量,此外在其背后还隐藏着借助市场手段从而对污染进行控制时所存在的效率之争。
排污权基本概念
建立合法的污染排放权利构成排污权交易的核心,此权利一般以许可证形式存在,该权利能够被企业进行买卖,借由市场机制达成污染控制目标,政府先是确定区域环境容量,随后分配或者拍卖排污权,以使市场自行调节排放量。
同传统的那种强制减排相比较来说,此种方式给予了企业更多的灵活性,减排成本高的企业能够去购买排污权,而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则能够凭借减排去出售多余的配额,达成社会总成本最 小化 。
国内外实践历程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推行气泡政策,这个政策允许企业在不使总排放增加的情况下,对内部污染源进行调整,此项政策突破了原有排放标准的那种僵化限制,为后续的排污权交易奠定了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在2007年时江苏、浙江等11个省份一同启动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针对二氧化硫以及化学需氧量等多种污染物全力进行交易探索,因此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
主要政策类型
一种将整个工厂视作一个虚拟物的气泡政策产生了,只要总排放没有增加,企业能够灵活地去安排内部各个污染源的治理,这种政策促使企业找寻成本最低的减排路径,大大提升了治污效率。
这项政策要求新建企业或者扩建企业,在未达标地区,通过购买排污权,来抵消其新增排放,这一补偿性质的政策,既保证了经济能够得以发展,又确保了环境质量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实现了发展以及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
容量节余机制
容量节余政策,使得企业能够储存那些富余的排污权,用于将来的使用,或者进行出售。该政策在1980年,首先于美国那些未达标地区实施,之后又扩展到了达标地区,进而为企业提供了长期减排规划的动力。
此机制让企业得以把短期的减排成果转变为长期的收益,以此激励企业开展超前的治理,同时,政府能够凭借调节存储条件去影响排污权市场的流动性。
排污交易系统
1982年,美国环保局颁布了排污交易政策报告书,这一报告书标志着完整的排污交易系统形成了,该系统整合了气泡政策、补偿政策以及容量节余政策,进而形成了多层次的交易体系。
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排污权交易制度,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规范化发展。
实施效果评估
排污权交易,显著地降低了,社会总的减排成本,美国酸雨计划实施之后,二氧化硫减排成本,比预期降低了,50%以上,证明了市场手段,在环境治理中的,高效性 。
不过,排污权交易面临着监测监管困难,以及市场操纵存在风险等挑战,我国试点过程当中发现,准确的排放监测,还有严格的违规惩罚,是保障交易制度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支撑体系。
当下,碳排放权交易处于快速发展态势,在此情形下,传统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去适应新的环境保护所需呢?欢迎于评论区把你的观点分享出来,要是觉着本文具备帮助,那就给予点赞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