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进步很快,我们对于自然的看法是否还恰当,怎样科学地对待自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事情。小心一点做事情的方法作为新的想法,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原则起源
这一准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国际环境法规体系,当时科技发展迅猛,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愈发明显,比如工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却也造成了不少生态困扰,因此它被提出来,目的是提醒人们在使用科技时要更加小心。
目标意义
这个准则旨在推动人类与大自然的融洽相处,告诫人们在科技发展时期,对待将来要抱有审慎之心,比如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精心设计,避免耗损过甚,它已成为科技时代人们应当遵循的规范,对于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哲学基础
从思想层面来说,小心而为的准则有其站得住脚的理由。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过于自信。比如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科技,它们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后果,在短期内未必能彻底弄清楚。因此,采取小心谨慎的做法,既是对自然法则的敬重,也是对人类未来福祉的担当。
构成要素
这一准则包含三个核心部分。一旦遭遇重大且无法挽回的破坏风险,即便科学依据不足,也必须实施干预。这些干预行动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在维护自然环境时,要比较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回报,保证资源得到合理运用。
法律体现
在国际环境法律文件里有这项原则的表述,区域性的法律规范中也包含相关条款。比如欧盟的环境法规就应用了这一准则,目的是更有效地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
综合评价
这种做法尚未完全演变为国际通行的法律准则,不过已经拥有形成法律规范的根基和有利的外部条件,它既不同于老式的预防措施,也不能简单归入我国“防患于未然、多方治理”的方针,属于一个独立的环境法律理念,我国应当关注这一理念,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公众觉得我国在把审慎态度准则纳入本国环境法规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欢迎大家发表看法,也请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