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保护法全文学习:总则相关条款解读,你了解多少?

  • 佚名
  • 2017-11-04

维护海洋生态,需要明确哪些规范,谁来负责监督,又有哪些实际办法呢?现在就具体说明。

海洋环保原则

海洋生态维护注重优先考虑保护,这有助于从根本上维护海洋环境。优先保护是将海洋放在重要位置,以预防为主则是提前阻止污染。例如在沿海地带,预先安排产业分布,防止有污染的企业靠近海洋,从根本减少对海洋的伤害,这展示了从源头进行控制的思路。

陆地与海洋的管理需要同步安排,多种方法要联合运用。大家加入进来,可以更加重视海洋事务,造成破坏的人要承担后果。比如,海边的一些团体会搞环保工作,当地居民动手收拾海岸上的废弃物,这样海水就能变得干净许多。

国家主管部门职责

国家环保机构主管全国海洋环境治理。他们要控制陆地污染源、工程项目以及海上倾倒物对海洋造成的破坏。比如在大型海洋工程动工前,这个机构会认真审查环保计划,以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此外,它也负责管理、配合和监察全国海洋生态的维护与改善。在海洋生态受到破坏的地方,负责部门会召集专业人士拟定补救计划,帮助海洋生态重新焕发生机,比如对珊瑚礁进行养护。

地方协作与管理

沿海地区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能够构建区域合作框架。例如在渤海区域,众多临海城市可以联合行动,一起管控海洋环境问题,统一规划环境保护事务。各个层级的政府需要强化监督管理的职能,同时提升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化设备的能力。

相关部门需对制定的计划开展生态影响分析。沿海区域当局依照国家蓝图推动地方海洋保护事业,例如浙江省沿海市镇按照方案,着力增强近海区域管理,改善海洋生态状况。

海洋质量管控

国家对海洋状况实施更严格的监督,全面整治海域。对排入海洋的污水实行许可制度,只有达标的企业被允许排放。比如珠江口,对排海管道进行仔细检查和监管,改善了关键海域的生态状况。

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海洋环境质量,为海洋动植物提供更优越的栖息条件,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推动海洋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监测与信息共享

国家环保部门主管海洋生态状况的考察。他们拟定准则规范,开展品质检测,汇总公布消息。各相关单位和海上执法队伍提交必要信息,达成数据互通。比如在东海区域,各参与方联合考察,即时了解海洋状况变化。

借助智能化的综合信息平台,开展监管工作并实现信息互通。各个部门在运用多样化的监测手段,以此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例如在南海运用卫星遥感等科技,即时掌握海洋环境的动态情况。

监管与域外措施

实施海洋环境监管的机构可以实地核查。在沿海港口区域,管理人员会对航行船舶进行查验,以阻止其排放不合规的废水。若在我国的领海以外,有行为可能引发我国海域的污染,相关机构有权实施干预措施。

对于在我国专属经济区附近航行的外国船只,一旦发现可能造成污染的情况,应当进行核查与处置,以保障我国的海洋环境不受损害。

对于海洋生态维护,民众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请大家支持这篇文章,转发出去,也欢迎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