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引深思!公众参与不足致环境风险咋控?

  • 佚名
  • 2016-04-20

常州外国语学校发生了环境污染事件,官方至今没有公布结果,这件事引起人们对于环境安全防护的诸多思考,随着经济的进步,环境安全防护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需要处理的议题。

环境风险高发现状

当前,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加速和城市范围增大,环境问题开始增多。这些问题危害很大,比如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就威胁到了学生的健康。现在,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健康,必须认真对待。

政府防控关键地位

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了政府部门是解决这类事务的主要责任方。政府部门在环境监管工作中若出现失误,就很容易引发民众的不愉快感受,使环境难题演变成社会矛盾。例如某些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会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并且降低其社会认可度和执政水平。

决策忽视环境风险

全国各地,行政决策常常忽视环境风险防控。一些看似与环境无关的决策,实则与环境风险关联紧密。比如某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措施的施行。如果在制定环节就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能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避免资源浪费。

运用利益表达机制

政府部门拟定法规时,要利用环境权益诉求渠道,大量汇集各方看法。以常州外国语学校迁移事件来看,相关权益主体反映途径不顺畅,家长在事情发生之后才激烈表达关切,造成公共资源消耗增多,损害了政府威信。倘若在规划阶段就充分听取权益主张,有利于化解分歧,拟定更周全的规划。

公众参与至关重要

环境方面出现的冲突往往是因为民众参与度不高。如果大家的声音得不到重视,就容易采取过激的集体行为。政府部门应该依法公开所有相关资料,让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环境事务的管理上来,这样有助于提升治理水平。

重视信息公开参与

政府机构在应对环境隐患时,必须高度重视民众的知晓权利和意见反馈权。根据《信息公开法》的要求,应构建便于公众参与的工作体系。这种做法能够有效阻止单一环境事件,防止民众抵触心理的增强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

各位觉得,政府针对环境可能出现的风险,还能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希望大家多多转发,并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