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进展如何?这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 佚名
  • 2022-09-29

环境法律体系完善始终备受关注,这十年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进步明显,具体有哪些成就呢?

立法体系重构

这十年来,我国的生态保护法规制度进行了整体性调整。中央层面关于生态环保的法规文件修订幅度明显,现行施行的法规数量有所增加。涉及环境资源管理的法规超过三十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执行的现行法规有十六部。党内相关规范建设也相当积极,从多个角度健全了生态环保的指导方针,为生态环境管理奠定了可靠的法律支撑。

许多地区都在主动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并因此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立法成果。以2021年河北省颁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以及2022年浙江省实施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例,这些法规都是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处理本地的生态环境挑战。

改革举措入法

强化环境相关法规建设,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保护领域的改革措施转化为了法律条文。以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为例,将改革实践经验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巩固,约束了企业的排污活动,增强了环境监管效能,促进了企业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这项改革获得法律确认,显示了我国环境管理从依靠政策推动转为依靠法律约束,让生态保护事业有了明确规范,推动了绿色文明建设目标的达成。

司法协调配合

加强和司法部门之间的联络协作,促使制定了许多关键性的解释文件和相关政策。包括环境污染案件的法律解释、环境公益诉讼的规范等二十多个解释文件的颁布,为有效惩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利给予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司法部门同行政部门紧密配合,产生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显著效果,使得损害自然环境的做法遭到更重处罚,提升了法规的约束作用,切实维护了自然环境。

环境健康保障

环境保护部负责拟定并执行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措施及关联的五年计划。发布的包含实地考察、接触评定和危害评估等在内的14项技术标准,为环境健康活动奠定了科学基础。

健全环境基准的管理和技术框架,是维护民众健康权益的关键步骤,有助于深入认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从而预先着手,防范并管理环境健康方面的潜在危险。

其他领域进展

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持续约束自身执法活动,增强依法办事能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首创了“环境破坏修复与补偿”的责任方式,要求违法者承担相应后果,从而推动环境治理。

法制宣传教育方面有了进步,制定了并执行了“执法者负责普法”的责任制具体做法和责任清单,提升了大众对环境法律的认识,形成了社会整体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局面。

未来法规展望

生态环境部针对生态环境法典等法规的制定,现在正着手进行基础性工作。他们正在系统梳理当前生态环保领域的法律条文,广泛征询各方看法,研究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以此做好编纂法典的准备工作。

针对环境治理机制、区域整体布局等课题展开深入探讨,集中选定了管理规范、规划体系等三项机制,为往后生态法规体系的健全提供了思路。

社会各界觉得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接下来要在哪些地方继续完善?欢迎大家发表看法,也请支持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