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法总则:目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与要求?

  • 佚名
  • 2003-09-01

生态保护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影响评估,国务院相关单位对此的条例和做法,作用很大,后果也很长远。

基础建设

国家环保部门联合其他相关单位,负责构建并持续改进环境影响评估的底层数据库和评判标准。这相当于为环境影响评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借助精确的信息和合理的尺度,评估工作才能更加准确。比如在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规划时,便可以运用这些基础资料做出更可信的判断。

健全的初始资料库和衡量准则能够使环境影响评估有据可依。各类地区、各种性质的建设项目都可以在一致规范下进行对照,消除了评估的任意性,促使规划与施工更契合自然条件,从而能够从起因上管理环境风险。

规划要求

撰写涉及环境影响的章节或阐述非常重要,需要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后果进行考察、推演和评判,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法和行动,并且要将其作为规划草案的一部分提交给审批机构。举例来说,当一个城市进行新区规划时,必须对其对周边自然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关注。

没有撰写相关内容或说明,审核单位不会通过。这项严厉的规则,让规划制定者关注环境状况,保证每个规划都考虑生态好处,避免对环境产生永久性损害,使生态环境与建设计划相互配合。

规划范围

依照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估的规划具体界限,由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划定,并需经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核准。这清晰界定了哪些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让工作有了更明确的范围。

明确划定界限,可以集中资源评估关键规划,提升环境影响评估的成效和精准度。例如,一些关乎重要资源利用、大型公共设施铺设的规划被包含在内,以此保证这些核心领域的开发活动满足生态保护标准。

跟踪评价

对自然环境有显著作用的方案落实后,负责单位需立即开展后续监测,同时把评估情况通报给批准部门。比如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工项目,完工之后进行后续监测有助于迅速察觉它对邻近生态、水体质量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监测反馈相当于规划落实后的环境状况进行周期性检查,有助于快速察觉隐忧并加以改进。主管部门依据反馈信息,可以更有效地监管规划进程,确保生态安全始终得到维护。

技术服务机构

从事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业务的公司,其资格标准和运营规则由国家环保管理部门拟定,这样做可以确保服务方的专业水准和操作合规,避免能力不足的单位介入。

服务组织不能跟审查单位有利益牵连,这样就能防止利益勾兑造成评估结果不实。项目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需要附带对意见接受或拒绝的解释,这提高了评估的公开性和可信度。

建设项目审批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资料由项目发起方依照规定提交具备审批资质的机关核准,涉及特定行业的需先经行业监管单位进行预先审查。国家环保管理部门负责对部分建设项目的评估文件进行批准,若存在分歧,则由更高级别的同级行政单位进行裁决。

工程实施时,负责方需落实环境保护相关举措,若有与批准文件不符的情况,须进行回顾检查并加以修正。对于编造虚假材料的组织,将依法严惩,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的完整过程管控。

大家觉得这些环境评估的条例,在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呢?欢迎发表看法,也请大家支持这篇文章,并且转发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