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破坏情况越来越严重,规定时间整改、意外事件通报等规则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很大,不过这些规则在执行时也有不少困难,这些规则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呢,下面为您仔细说明。
限期治理制度概念
这项环保法规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对那些污染严重的公司等机构,设定一个时间表,强制它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污染治理,并且要实现治理效果。这项规定涵盖了污染源头的治理、特定行业的治理、某个地区的治理以及某条河流流域的治理。比如说,一些工厂如果连续多年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标准,就可能被列入这个治理名单。这个制度能够促使造成污染的单位主动去治理污染问题。
限期治理性质与规定
限期治理属于管理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处罚方式。各级政府会作出决定,按照环境保护法,对那些经过限期治理却未按时完成的企业,将采取相应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等法规也有相关条款。例如,某些地方政府会对污染严重的公司下达整改通知,责令其进行整改。
限期治理对象确定
实际工作中,通常挑选那些污染程度高、危害性大、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的污染源头来实施限期整改。比如,位于居民生活区附近的某些工厂,一旦它们排放出气味难闻的气体,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就会被列为优先整治的目标。这样做能够确保治理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集中力量解决最突出的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报告要求
发生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的公司,须在事件出现后的两天之内,向所在地的环境管理部门通报,事件调查清楚之后,还得提交文字说明并附上相关凭证。针对较为严重的事件,地区或市级的环境管理部门除了向同级别的政府汇报外,还要向省级的环境管理部门汇报。例如,某家化工厂出现了泄漏事件,应当立即按照规定进行通报。
特殊情况报告处理
当环境遭遇重大污染和破坏,危及居民生命时,县级以上环保机构须即刻向同级政府汇报,由政府实施有力对策消除或降低风险。比如某地发生大规模水体污染事故,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政府立即响应确保居民用水。
排污许可相关规定
各类排污行为都有相应的审批要求。对于陆地水体排放,相关机构必须按照规定向当地环保机构提出申请;对于偶发性的环境噪声排放,则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申请,获得许可后才能实施。例如,建筑工地如果需要在夜间开展可能产生较大噪声的活动,就必须申请相关许可。
这些环保措施在具体落实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大家可以在下方发表看法,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并且转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