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和人类权利始终是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心,国内外学者们通过线上方式汇聚一堂,就环境与权利的学说、气候变迁对权利的影响等主题,进行了富有见地和深度的交流,产生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思想碰撞。
全球挑战意义重大
当前世界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环境质量下降、能源供应不足以及民众权利维护,这些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困境。复旦大学法学院校长王志刚博士着重阐述了这些议题的紧迫性。世界各国普遍遭遇自然环境变差、能源资源匮乏等困境,这些问题与人权状况息息相关,妥善处理这些危机,关系到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必须通过各国协同合作加以应对。
中国哲学观念视角
孙笑侠教授,担任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从中国古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理念出发,考察了自20世纪以来人与环境互动引发的人权议题。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当前,中国正面对环境与人权领域的新问题,并且主动采取多种办法,让古老的智慧在解决现代难题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国治理成效显著
副主任唐贤兴教授强调,我国着力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和自然生态维护,显著推动了“环境人权”的进步。这些年,国家大力推行环境保护措施,空气状况好转、河流污染控制等方面都收获了显著成果。这些有效的治理手段正在不断发挥作用,使我国民众在环境权益方面获得了更周全的维护。
中国法律保障人权
南京大学吴卫星教授讲述了中国法律文件里的环境人权问题。中国法律制度中,一些立法特别是地方层面的法规已经确认了环境人权。过去十年间,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环境健康和程序性环境权利,让民众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环境人权,法律为此提供了可靠保障。
日本环境权待明确
龙崴博士认为日本现在环境权归属、涉及对象和具体事项界定不清,无法当作民法里的一项独立权利来看待。林凯副教授研究了日本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增强体系化制度构建,提升监管执行强度。日本在环境领域同样存在不少困难,健全环境权相关法律和制度十分紧急。
应对困境与司法路径
复旦大学沈灏副教授分析了全球变暖环境使人权补救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主张增强事先的政策讨论环节。涂云新博士建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气候公平,主张用人权思想来处理全球变暖难题。印度学者也强调处理气候变化谈判时需考虑各方的需求,重视生命安全和后代平等的权利。
人们思考过,在处理全球环境及人权议题时,国家之间如何协作才能获得更佳成果,希望大家能点个赞,将内容分享出去,并且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