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穹顶之下有感:雾霾是什么?怎么来的?该怎么办?

  • 佚名
  • 2022-09-04

一部个人出资百万,时长103分钟的环保影片《穹顶之下》,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公众舆论中引发广泛讨论。影片直接点明空气污染的严峻性,吸引了大量观众目光。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内情?我们不妨深入了解一下。

《穹顶之下》诞生背景

雾霾现状触目惊心

记录片中揭示了中国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去年,北京有175天空气质量差,天津有197天,沈阳有152天,成都有125天,石家庄更是高达264天。这些数字非常惊人,每年环境污染导致中国有30到50万人死亡。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干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特别是那些最贫困的人,他们受害最深却难以表达不满。

采访对话令人心酸

十多年前,柴静对孝义一位女童的访谈十分触动人心。她询问孩子是否见过晴空与白云,孩子的回应令人深感遗憾和难过。如今,洁净的天空与白净的云朵,在很多区域都变得难得一见。孩子们对于自然风光的认识如此有限,这表明环境质量的下降已经干扰到了下一代的日常感受。

环保执法面临困境

环保部门负责车辆管理的负责人表示,他现在说话都感到困难,担心别人注意到他缺了牙,环保方面遇到的困境就是由此产生的。中国的环保监管工作实际上承担着责任却没有相应的权限。部分公司仍在领取巨额补贴,国家为了防止这些企业破产,每年都会发放20亿元的资金支持。这种现象阻碍了环保事业的推进,同时也凸显了环保监管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环保观念存在误区

有人主张中国现阶段不应过度关注环境保护,因为国家尚处在发展阶段。然而,环境污染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才是环保援助的真正受益者。英国环境保护机构指出,政府不应继续资助那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且经营不善的行业,而应当着重培育和扶持新兴的绿色产业。中国在环境意识和相关政策方面,或许有必要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人类需拯救自己

某些人认为人类把自然环境当作不要钱的东西胡乱破坏。事实上,需要拯救的并非这颗星球,而是我们自身。要是人类不停歇地砍伐森林、挖掘矿藏,等到资源耗尽、大地变得破败不堪,我们自身也会遭遇毁灭。不能让地球上最终只剩下人类,要好好爱护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民众认为,要让我国环境变得更好,最需要先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欢迎大家在下方发表看法,同时请多给我们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重视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