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 佚名
  • 2024-02-05

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够,无法充分满足现实需求。然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颁布犹如一场及时雨,将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全新的规范和保障。

立法迫切需求

以前,我国缺乏针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法律法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作主要依赖部门规章和文件,其权威性显然不足。特别是在规范交易行为、确保数据质量等方面,这些较低级别的依据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制定专门的行政规章刻不容缓,这既与市场的良好发展紧密相关,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的重要举措。

明确监管体制

强化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工作,确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极为关键。《条例》中提到,应由国务院生态环境部门搭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对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相关活动实施全面监管,并且能够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互通。借助这一平台,监管效率将显著提高,对市场的控制也将更加精确。

构建制度框架

《条例》在六个方面确立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基础制度体系。它明确了注册登记机构以及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使市场主体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重点排放单位需编制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省级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核查并核实实际排放量,以保证排放数据的精确性。

防范数据造假

碳排放信息的虚假报告构成了市场的一个严重风险点,《条例》从四个维度着手进行预防。首先,加强了对重点排放企业的责任约束,确保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进行造假。此外,还规定了环保部门及其他监管机构有权对重点排放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实施现场审查,并具体说明了审查流程,要求接受审查的单位必须如实汇报,从而为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地方市场规定

《条例》对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样设有详细规定。在实施之前,已设立的地方市场需依据《条例》要求,完善并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力度。实施后,将不再增设新的地方市场,且重点排放企业亦不再涉足相同类型和行业的地方市场交易,以防止市场秩序的紊乱和重复建设的出现。

配套支撑落实

《条例》构建了基本的制度架构,然而要真正实施,还需相应的规章、办法、标准等作为支撑。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管,从而提高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关部门将抓住《条例》实施的有利时机,加速平台的建设,以期形成监管的合力。

大家对《条例》推行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产生哪些具体正面影响有何看法?诚挚邀请您点赞、转发此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