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与范围,你了解多少?

  • 佚名
  • 2002-04-17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一词经常被提起,但在法律界,“环境”一词却有着自己特定的含义和适用的界限。这种区别以及相关的规定,对于我们全面把握环保法律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律环境定义依据

我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囊括了所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自然要素,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工改造过的。这一定义是以环境科学对环境的定义为基础构建的。环境科学致力于探讨自然环境中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而法律则是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来确定保护的具体范围,以此保障环境保护工作拥有坚实的科学理论支撑。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参照,环境科学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法律将森林定位为需要保护的资源。

法律环境范围差异

法律在划定界限时借鉴了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不过它们的具体应用领域存在差异。法律所维护的对象应当明确且具体可辨。环保法在给出定义后,紧接着列举了包括大气、水源、海洋在内的多个关键要素。即便是那些经过人类活动改造的城市和乡村,同样被纳入了法律的保护范畴之中。环境科学的研究范围可能更加宽广,而在其中,有一些自然区域是人类难以施加影响的,尽管这些区域与环保紧密相连,但它们并未被法律所保护。

法律保护环境条件

环境是法律所规定的保护对象,它不仅与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紧密相连,而且要求人类的行为能够对其施加影响、进行调节和实现控制。以宇宙深处的星体为例,尽管它们与地球环境存在某种关联,但由于人类目前还无法对其施加有效的干预,所以它们并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法律规定了这一点,目的是为了保障保护措施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并且让保护工作真正对提升人类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要素体系意义

环境中的诸多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且井然有序的整体。将环境看作法律保护的对象,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生命支持系统的顺畅运行、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以湿地为例,它不仅是众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还能调节气候、净化水源。法律保护湿地,实则是在维护其生态功能,目的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

保护自然物的依据

维护某种自然资源的迫切性,关键在于其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发挥环境功能的重大意义。以野生动物为例,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法律会特别给予它们保护。以大熊猫为例,作为生态系统的象征性物种,保护其生存环境,将有助于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本书介绍内容限制

本书篇幅有限,仅对环境保护法律中关于环境污染防治的部分进行了阐述。环境污染防治是现今环保工作的核心议题,它包括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多个领域的防治法律。这些法律明确指出了企业和个人在生产与生活中应尽的环保义务和责任,这对提高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您认为环境保护的法律应当进一步拓展哪些特定的保护范围?若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给个赞或者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