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撰写的环境法著作,往昔的研究轨迹和对环境法发展的思索如同潮水般涌现。回望过去的环境法研究,既有温馨的回忆和感慨,面对新时代的变革与挑战,我亦陷入沉思,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
读书感悟复杂
阅读自己的作品,那份熟悉感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书中对环境法的论述,就像指引方向的标牌,清晰地标示出前人研究的路径。然而,内心的情感颇为复杂,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提出观点的那个时期。那时,我坚信中国所缺乏的并非环境法本身,而是健全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如今,这句话依旧引发我深思。
时代挑战与转变
新时代的中国将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层级,这一转变给环境法学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环境法学的研究多倾向于参考国际上的做法,但如今则需要转变为以我国实际情况为依据的独立研究。这要求研究者们将关注点从国际问题转移到国内问题,同时必须以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石来搭建研究框架。对于学者们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过往逻辑存问题
过去,环境法的理论往往采用一种简化的思维方式,即面对中国的问题时,会参考外国的法律做法来制定法律。这种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对策性的研究方法,与法学理论的研究路径有所不同。进入新时代,环境法学的发展重点在于,需从具体案例的分析转向对法律原则的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全面而系统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
运用法言法语
有人觉得环境法学是个新生的领域,研究时似乎无需用到法学专业术语,这种观点反映出对学术基础和自信的不足。即便环境法学与传统学科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些差异实际上正是建立基础理论、剖析中国现实问题的绝佳机会,我们理应保持与法律学术体系的紧密联系。
跨学科特性
环境法横跨众多学科与领域,故而得以在类似传统法学理论的讨论框架内进行探讨。在探讨调整对象及法律关系时,其研究范畴更为宽广。作为一门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学科,环境法必须超越传统法学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力求对问题进行全方位且深入的思考。
历史责任重大
从法律的角度研究环境法律相关议题,致力于建立我国环境法学理论框架,这成为了环境法学家的历史责任。借助学术探究,揭示法律与科学理性的紧密联系,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理论,提升其阐释能力。在新时期,环境法学领域应如何更高效地承担这一使命?我们期待大家的点赞、分享,并踊跃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