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展示 2021 年工作情况

  • 佚名
  • 2025-06-29

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1)》和《中国环境司法发展报告(2021)》,还有一系列典型案例。这些资料全面展示了去年环境资源审判的成果,不仅价值显著,而且亮点纷呈。

案件情况

此次选出的15个典型案件,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环境资源和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还有公益诉讼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横跨多个专业领域。这些案例所涉及的生态因素众多,保护范围广泛,几乎触及各个层面。程序设计复杂,且具有强烈的创新性,这充分展现了人民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的独特风格、基本要求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专业化提升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环境司法领域专业化水平持续增强,案件处理的质量与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具体来看,在涉及“两高”企业所引发的各类纠纷中,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妥善处理了规划、建设和生产等方面的争议,并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了绿色转型和升级,充分展现了司法在服务环保大局方面的积极作用。

绿色重整

法院依照法律对高耗能企业的破产转重整案件进行审理,并设定了“环保承诺”的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重整方案。以某个典型案例为例,涉案企业通过捐赠新能源车辆参与公益事业,修复生态环境,并以此推动生产能力的优化,助力企业迈向绿色发展的轨道。

创新修复模式

法院在公益信托管理方面尝试了修复费用的使用方式,并委托了第三方机构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中。比如,这笔费用被用于与环保产业相关的工程项目,这样做不仅改善了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执行方式创新

法院在审查过程中,特别关注修复效果和创新执行方法。例如,它明确技术改造费用的抵扣条件,促使企业自发进行节能减排。对于不合理的修复行为,法院会给予否定评价,并指导修复工作要科学合理。在涉及破坏生态的案件中,法院还会协调打击和修复工作,以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障生态安全

在众多案件类型中,法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涉及重大项目的公益案件中,法院通过拓宽河道等手段,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民众的安全;在城市治理领域,法院督促行政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助力打造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浏览完这些实例,你心中是否已有了哪一种生态恢复手段最为独特和富有启发的看法?若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助益,请不要忘记给予点赞以及将它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