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第六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第二考察组来到了武汉大学。刘爱华副处长担任领队,他带领团队对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教授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运用了多种调查手段,目的是全面了解秦教授在环保领域的详细信息。省考察组对秦天宝教授大加赞赏,认为他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秦天宝教授及其团队秉持国家环境法治精神,主动履行绿色智库职责,为我国环境法治进步提供了诸多法律支持。
在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的分论坛二“探索法硕教材、教法之新路”上,举办了“环境法实案释法系列案例教材”的发布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伊志宏教授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这套案例教材的推出,成为学术交流中的亮点,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密切注意。而且,《环境公益诉讼实案释法》也被选为本科生通识课教材。
2022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了黄河保护法。该法案从2020年11月着手立法,经过两年努力,现已成功实施。这标志着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节点,对黄河保护工作具有深远影响。法案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一行动体现了我国对黄河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河水安全的保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召开了黄河保护法实施讨论会。
2020年,许多学术会议因疫情受阻,然而国际环境法专委会的年会却成功突破障碍,顺利举行。这次年会汇聚了众多前沿的专业见解和交流,给环境与贸易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20年9月25日至26日,国际环境法专委会的年度大会与环境贸易研讨会顺利召开。主办单位是国际环境法专委会,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负责承办。9月25日,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秦天宝教授,作为国际环境法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持。
宪法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容,正逢这一重要阶段,环境法律领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讨论。2018年3月17日至18日,武汉大学成功举行了珞珈环境法论坛第十七期,并举办了“生态文明与国际环境法发展:中国的贡献”研讨会。这次活动为环境法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此次会议由外交部法规司联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环境法研究所共同举办。
想知晓两岸环境法律专家集结一堂能带来哪些新见解吗?4月17日至18日,珞珈山迎来了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法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代表参与。专家们汇聚一堂,热烈探讨环境司法领域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接着,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始。在珞珈山,众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环境司法议题的探讨。您觉得这次海峡两岸的环境法律研讨会对我国未来的环保法律体系会产生哪些影响?
现在,在私益诉讼中,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案件类型已经确定。然而,在公益诉讼领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诉讼理由等原因,遇到了不少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案件的处理,也对环境公益的修复产生了不利后果。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分类不够明确,这让当事人遇到了诉讼上的难题,尤其是立案方面的问题。案件所涉及的环境公益诉讼范围尚未对外公布,因此新型案件是否属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归属问题,常常引发争议。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举行了国际环境法模拟法庭竞赛,这项赛事在环境法领域享有盛誉。比赛分为地区预选赛和最终决赛两个阶段,预选赛覆盖了八个区域。今年,东亚地区的预选赛是首次举行,由韩国崇实大学法学院牵头组织,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首尔展开,吸引了超过十支队伍参与。本次赛事设有口头辩论和书面陈述两个环节,涉及了跨国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前沿的国际环境法律问题。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一经实施,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其如何与司法体系相融合的问题,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兴趣。28日,在湖南长沙举办了一场研讨会,众多学者积极参与其中。这场研讨会将对未来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我们共同需要探讨的议题。此次活动由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携手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共同承办,具体组织工作由湖南师范大学承担。
2024年3月15日,上午九点,福州大学法学院法学楼233会议室热闹非凡。东南法学名家讲坛拉开帷幕,主题聚焦“地球法理的兴起与环境法学的演变”。讲座为听众带来了环境法学的新视角,并引发了大家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极大兴趣。结合我国现实,他强调了地球法理对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的重新塑造,及其对环境法治改革的重要价值,迅速激发了在场听众的浓厚兴趣。郭教授对地球法理的框架进行了细致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