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现状
环保部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展开的大气污染防控专项检查已持续两个多月。目前观察,28个检查小组每日仍发现大量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数量并未减少。以6月16日为例,28个检查小组在检查中就发现了211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这一情况令人忧虑。
“散乱污”难题
根除那些散乱污企业确实不易。据6月16日晚间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周检查中,共有557家企业被发现存在问题,而这些企业并未被列入地方排查名单,占比高达74.3%。这表明散乱污企业藏匿得十分隐蔽,因此排查工作亟需加强。
执法情况
在督查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企业面临环保难题。这28个督查小组已将问题转交给了当地环保机构处理。自环保部门开展一年来的大规模督查行动,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特别是严重污染大气的企业,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监管态度。这一举措对违法企业造成了显著打击。
真实案例
《法制日报》报道,环保部门在年初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时抵达廊坊,发现所谓的“散乱污”企业既无污染处理设备,员工人数亦寥寥无几。而且,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存在问题,检查组在场时它们会暂停生产遵守规定,但检查组一离开,它们便重新违法开工。
舆论干扰
近期,一些文章对“环保风暴”的处理方法产生了质疑,这导致部分舆论受到了影响。有人以环境污染对民众生活造成的危害为依据,试图为污染企业开脱,提出在整治违法企业时应有区别对待。在某些地方,甚至有企业煽动员工制造事端,或者利用未还清的银行贷款来威胁监管部门,拒绝停产治理污染。
合理举措
外界意见各有不同,然而环境法律专家们坚信,必须果断采取行动。以2015年山东临沂市政府因环保问题被环保部约谈,以及随后展开的大气污染治理行动为例,只有严格整治,环境质量才能明显改善。环保部还对那些因关闭无污染企业而引发的问题进行了及时通报和批评,目的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环保督查的“一刀切”引发了热议,人们纷纷思考,这种做法在环保监管中是否适宜?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观点,记得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