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双碳目标备受关注,本次会议便以此为核心,围绕相关环境问题展开讨论。众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交流各自的观点。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活动设有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会议聚焦于碳达峰、碳中和等议题,联动了福州、北京等多个城市,吸引了来自政府、科研、高校、金融等领域的200余位专业人士参加。在此,企业代表可以分享实践心得,科研人员可以交流研究进展。
王灿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做了相关报告,提到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繁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面临减排时间紧迫、幅度更大的挑战。特别是那些传统重工业区域,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幅减排,技术和产业转型都面临不小的困难。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北京大学访问学者黄海峰谈到了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他提到,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够激发科技创新,同时也催生了商业机会。众多新能源企业借助这一趋势迅速成长,而绿色金融体系也得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例如,银行可以推出更多绿色贷款项目,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福建省高院前庭长祝昌霖在演讲中谈到了“双碳”目标的实现,强调了三个关键法律层面。首先,我们需要掌握当前双碳政策和法律的具体情况,这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改进。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政策的解读,有助于政策的顺利实施。最后,增强行政司法的保障力度,使政策执行更有信心。
国际气候谈判观察报道:在会上,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的任鹏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提出,我国应建立一种协同作用更强的机制。例如,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同时在贸易合作和政策体系构建中,兼顾国际与国内可持续发展,以此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国的责任感。
流域环境公益诉讼:网络论坛集中讨论环境公益诉讼相关议题。本年度,我们将对全国各省份的流域环境公益诉讼执行状况及各类诉讼主体的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例如,针对河流污染案件,明确诉讼责任主体有助于提升治理污染的效率。通过此类分析,我们能够识别问题,使环境公益诉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你觉得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各种建议和计划里,哪一项最有可能最先得到实施?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这篇文章,并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