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概况
2021年11月1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成功举行了年度大会。在会议期间,还同步举行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律保障的研讨会。活动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大会选址在长安校区。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我校法学院负责具体执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共同探讨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相关法律保障办法。
会议规模颇大,吸引了来自20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还有政府机关、环保团体、律师事务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500多位代表参与。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众多专业人才的加入,充分展现了社会各界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一关键国家战略的高度关注。
学校举措
吴振磊提到,学校全力响应党中央关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并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学校在实现这一目标上,促进了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与法律政策管理的多学科融合。学校致力于构建西部地区特色明显、优势明显的科研团队。而且,学校正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持。
学校的措施至关重要,未来有望促进更多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研究成果产生。通过资源整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够培育出更多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国家及地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益处。
决策意义
吴振磊指出,这次研讨会集合了全国法学专家和学者的智慧。这反映了国家关键战略决策的执行。此类活动对于促进气候变化相关法律的制定,以及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这也表明学术界和产业界在国家战略响应上实现了高度一致,共同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策略的核心是达到碳排放最高点和实现碳中和,这关系到众多行业。此次会议成功达成了共识,增强了合作,对完善相关法律和推广其应用极为重要,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更主动的角色。
法治建议
马爱民建议,国家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应依靠法治手段。她指出,气候变化方面必须坚守法治原则,推动环境法治进步,同时加速不同领域法律规范的交流和学习。马爱民还特别指出,必须强化法律间的协作,以适应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际需要。
法治是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保障。为了使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得以顺畅推进,我们必须构建起一套完备的法规体系。通过加强立法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我们能够减少法律间的矛盾,提升执行效能,进而为绿色发展的进程打造一个优良的法治氛围。
主旨发言
王灿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举办了主题演讲。来自北京大学的汪劲教授,就中国环境法典的框架设计及创新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编纂该法典的必要性、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其基本定位。田丹宇,任职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对中外在气候变化立法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肯定了我国在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的努力。
专家们从多个视角出发,提出了诸多看法。这些看法丰富了我们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法律的认识,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加深了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分论坛交流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及法律”以及“气候变化下环境法新进展”这两个分论坛中,学者与专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就不同议题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专家们集思广益,共同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方法和法律途径。
分论坛上,各领域专家云集,思想碰撞,火花四溅。我们有望构建一套既科学又实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这套体系将助力我国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伟大目标。
在探讨如何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时,不同观点层出不穷。究竟哪个领域的法律制定最为重要?我们期待大家在评论区踊跃发言。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