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社会,研究环境法律对于促进环保工作极为关键。但新冠疫情给各种活动带来了困难,因此,2022年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的举办方式备受瞩目。该论坛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线下为主),并且还进行了网络直播,这一做法颇具特色。
论坛的举办形式
此次论坛考虑到疫情因素,决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这一决策十分英明。以线下为主,便于本地及邻近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现场深入交流和研讨。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当地人员可以轻松前往现场。同时,线上直播使得身处异地甚至海外的同行也能同步加入,共同享受环境法知识的盛宴。这样的安排既确保了交流的深度,也扩大了参与的范围。
这种做法能帮助节约资源。与完全线下活动相比,它不需要那么多场地布置等事务。例如,那些无需实地展示的报告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珞珈环境法讲坛时间安排
19点到21点举办关于学习环境法的交流活动是挺合适的。这时候,大多数人已经处理完白天的各项工作,有足够的精力参加。
学生们的视角来看,众多博士生和硕士生白天要忙于研究工作或上课。比如,武大环境法研究所的博士生们,到了晚上七点后,就能调整心态参与讨论。此外,这个时段也便于那些白天忙于教学和行政工作的专家学者,比如众多高校的教授们,他们晚上就能投身于这种专业交流。
主持人团队的作用
论坛主持人扮演着引导讨论的核心角色。像陈梓铭这样的博士生主持,他们对于环境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对活动流程和参与人员都十分了解。
主持人能精确地介绍发言者,并掌握各环节的时间分配。若发言者的观点陈述即将超时,主持人便能巧妙地给予提示,保证论坛的进度紧凑,避免某个环节拖延过久。
发言人的多元背景
来自众多院校的发言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水平,共同丰富了论坛的内容。他们包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博士、硕士乃至博士后。
胡泽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他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本校的环境法领域。杨晓迪,作为西南政法大学的博士后,他的研究视角则有所不同。不同研究阶段的人,他们的研究深度也有所差异。博士生通常从自己专深的专题研究入手,硕士研究生可能会将基础知识与前沿问题相结合进行探讨,而博士后则更倾向于基于项目和高端前沿研究来分享他们的成果。
评议人的专业把关
评议成员均来自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以肖国兴教授为例,他凭借扎实的学术背景,对发言者的见解进行了细致的评估。
评议人的角色让发言人更加细致地准备。若得知研究成果将由高利红教授等专家进行评议,发言人必定会以更严格的态度对待研究,无论是数据精确度还是逻辑严密性都会更加留心。
会议的影响力传播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负责管理这个公众号,并且它与官方网站相互补充,共同发布环境法律信息,这样做有助于提升会议的影响力。
与会者能从中获益,众多环境法律爱好者也能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资讯。当年轻学者在公众号或官方网站上浏览到卓越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的论述时,他们可能会受到鼓舞,进而投入到环境法更深入的研究或实践中。这一过程对环境法学科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