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环境法典编译出版国家研讨会:吕忠梅、徐国栋等专家主旨演讲分享

  • 佚名
  • 2025-01-19

法典化是什么_法典化的迷思:法国<a href=环境法之考察_法典化什么意思">

我国环境法典化的进程充满争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这一过程关乎我国环境法的发展方向,对整个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自然引起了众多法学专家的关注。

法典化讨论的背景意义

法典是一种记载法律领域根本原则和基础规范的文献。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法典,这主要是因为法律本身具有系统化的需求。我国目前正致力于研究环境法的法典化问题。全球范围内,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会邀请发达国家的学者来主导法典的制定,这显示了不同发展模式在法典制定上的不同。在我国,明确我们如何讨论环境法法典化是一个关键的开端。实际上,这反映了我国对法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而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法律实践差异也在影响着这一讨论。

各个法律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演进规律,环境法律的发展也必须与这一广泛的法律环境相契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迅速成长,立法活动也日益频繁。这一历史进程对于理解环境法法典化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法典化所需具备的条件

适度或动态的法典化均需满足特定条件。正如昨日讨论所述,这些条件构成了法典化进程的稳固基础。我国各地环境状况复杂多变,若不顾现实盲目推行法典化,恐将面临众多挑战。这些问题关联到环境、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等多个领域。

法典化并非孤立存在,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必须做好充分的理论铺垫。我国环境法学领域尚存诸多挑战,诸如理论上的分歧,以及知识创造的能力与方式尚需增强。这些潜在不足将制约法典化的进展。我们可借鉴其他领域成功法典化的经验,结合环境法的特性,明确所需条件。

中国提出环境法法典化的原因

现行的环保法律体系大体构建完成,多数环保领域已有法律依据。然而,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仍有缺陷,尽管明确了某些原则,但在生态价值与其他价值冲突时,其优先保护的法律效力不够充分。这种法律体系的不完备促使我们探索法典化的途径。同时,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既复杂又多样。

各区域环境差异显著,城市繁华与乡村偏远,工业区域与自然保护地,面临的环境难题各异,现行法律在应对时有时显得力不从心。通过法典化,可以整合现有环境资源法律规范,更高效地处理环境问题。此举也是为了完善整个法律体系。

法典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即便法典化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其研究过程仍旧富有价值。这样的研究能作为反面案例,为探索其他解决途径提供参考。在学术领域,这算是一个难得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刻理解环境法体系的构建原理。

在社会实践中,这种做法能促使社会深入思考环境法律体系的建立与环境问题的处理。举例来说,环保组织在推进自身目标时,能够根据法典化研究的结果进行游说或提出意见。而在环保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也能根据法典化趋势提前进行长远规划。

现有环境法学研究的问题

我国环境法研究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众多研究成果依赖外国环境法理论和制度,为我国提供解决方案。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深度不足,未能准确找出自身问题的根源。

对外国法律制度的运作模式和条件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判断其是否适合我国。以某些人口稀少的西方国家为例,它们的环境治理方式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的国家可能并不适用。这些问题使得多数研究仅能提出立法建议,而缺乏实际执行的可行性。

法典化研究对法学研究的带动

开展环境法典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环境法学领域的发展。正如邀请的来自五个国家的专家们,他们虽来自不同的法学分支,却共同研究环境法律问题,这为不同学科间的理解和交流树立了榜样。通过此类研究合作,我国法学界能够吸取他国丰富的法律理念。

国内各地区法学界能够采用类似方式展开交流与协作,例如,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法研究理念可以相互借鉴和丰富。这样的交流对提高全国环境法学研究的水平大有裨益,有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环境法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