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这次活动在环境法学界具有重大意义。论坛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举办形式,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这一点值得特别关注。
论坛开幕式很隆重
9月26日上午的开幕式相当重要。博士生姜闻远担任主持,众多人士到场。武汉大学秦天宝教授、研究生院胡甲刚副处长、法学院谢雅维副书记,还有中国政法大学的于文轩教授等均莅临并发言。秦天宝教授对老师表达了感激之情,这体现了对前辈的尊敬。胡甲刚副处长对论坛长期举办给予了肯定,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论坛成果的认可。
专家们的参与及发言彰显了论坛的分量。无论是武汉大学的本土学者,还是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助力,他们共同开启了这场学术交流的和谐序幕。
各单元主题明确
第一单元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在这一环节,主持人各尽其责,报告人众多。比如复旦大学的程飞鸿、中国政法大学的牟桐等,他们都提供了颇具深度的报告。这些报告的题目广泛,涉及环境法典化的多个层面,包括深层功能和实施途径等。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探讨环境法典各分编的编撰问题。主持人态度严谨,负责认真。焦艳鹏教授和吴凯杰助理教授的评议大大提升了这一单元的学术分量。众多学者和专业人士各抒己见,共同为环境法典各分编的编撰出谋划策。
多种研讨深入进行
第三单元的主题聚焦于“环境法典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界的关联”。在李小强和魏世婧的引导下,曹守晔教授对同学们的思考深度和写作技巧给予了认可。同学们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究。
第四单元聚焦于探讨“环境法典化及其在当代的进步”,相关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杨朝霞教授等专家进行了深入评议,博士研究生们的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评价,这种学术交流促进了环境法理论的持续进步。
颁奖环节备受关注
胡静教授来自中国政法大学,陈海嵩教授则来自武汉大学,他们共同为获奖的博士研究生颁发奖项。这个颁奖仪式不仅是对博士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对他们未来的学术生涯给予了激励。这些博士生能在论坛的研讨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业教授的认可。
每个奖项都承载着获奖者不懈的付出和坚持的研究,这些研究生被视为环境法领域未来发展的希望之苗。
闭幕式圆满结束
9月26日下午,闭幕式由姜闻远担任主持,陈海嵩教授发表了闭幕讲话。这次闭幕式的举行,标志着论坛圆满落幕。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安排得非常完整。
闭幕式是对论坛全过程的回顾与归纳,标志着学术盛会的最终总结,承载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成果影响力广泛
人大法学院把参与此论坛视为博士生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充分体现了论坛的显著影响力。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管理的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相互配合,共同为公众提供环境法律信息。这样的合作使得论坛的成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环境法博士论坛有助于学术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并且有助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水平。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推动环境法的发展究竟具有多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