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环境法学刊》荣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外文刊(法学学科)入库期刊”的称号。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该刊的实力,还标志着我国环境法学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值得我们给予重视。
《中国环境法学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法学刊》自2017年问世以来,迅速完成了六卷十二期的出版。该刊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承办,秦天宝教授与卜睿德教授共同执掌主编之职。短短数年间,能取得如此成就,充分体现了编辑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此外,众多知名环境法学专家的加入,无论是作为咨询还是编辑,都为期刊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确保了其高水平的学术地位。
评价体系的重要地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共同构成了三大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极具权威性,因此,《中国环境法学刊》能被纳入其中,是对其极高的认可。AMI的评价体系非常严格,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多个角度对期刊质量进行细致评估。
外文刊入评情况
首次对97种仅拥有ISSN编号的外国期刊进行了评价。在这之中,法学领域的期刊有6种被选中(其中1种为核心期刊,5种为入库期刊)。这说明此次外国期刊的评价竞争相当激烈。《中国环境法学刊》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价值不言而喻,这也体现了该期刊在法学领域的地位以及在外国期刊中的独特性。
采用的优势制度
该学刊实行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双盲评审制度。这样做可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审稿人和作者在评审过程中均保持匿名,这显著提升了评审的公正性,减少了人情干扰等因素,最终使得更多优质论文得以发表。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
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对学术传播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读者无需付费即可免费阅读相关文章,并且能通过如Web of knowledge等平台轻松检索。这种便捷的获取途径不仅有助于环境法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增强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入选的重大意义
《中国环境法学刊》成功进入AMI评价体系的期刊行列,这一成就显示了其学术水平及国际声誉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此举也为该刊加入SSCI数据库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促进中国环境法学研究成果走向世界舞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想请教各位读者,对《中国环境法学刊》在今后国际环境法学领域产生更广泛影响的潜力,您们持何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