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至24日,重庆这座山城迎来了环境法学界的盛会。此次会议集中讨论了立法与执行等多个议题。众多专家汇聚一堂,让人对会议中可能产生的思想火花充满期待。
重庆大学的热情欢迎
明炬副校长在会议上的发言为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他从学校立场出发,回顾了重庆大学的历史和成就,并表达了对法学专业未来发展的期待。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培养了众多人才,法学院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讲话对与会者而言,既是一份真诚的邀请,又是对校际交流合作的期待。这不仅让与会者对重庆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还让会议氛围变得热情而友好。在大型会议中,这种关于学校法学专业发展的讨论至关重要,有助于催生更多合作机会。
会议主题获肯定
王灿发教授对研讨会的主题表示赞同,这对会议意义重大。他强调了主题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励青奖”的评审标准介绍激发了环境法学分会会员们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个奖项的设立促进了行业的进步,评审标准反映了行业的导向。在场的会员们听后,或许都怀揣着投身研究的雄心壮志。因为生态环境法学研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向有重要影响,王教授的话让大家都更加清楚了自己在领域内的追求目标。
法学院的发展理念
黄锡生教授在致辞中提出的法学院发展理念引人深思。这一理念富含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回顾法学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可以看出这一理念始终如一。从创办之初到今天,学院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法古今圣贤,修身养贤”这一标杆。这一理念对教学风格和学生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今环境下,这种独特的法学院发展理念有助于塑造学院的特色,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同时也为其他法学机构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评议引发热烈讨论
李艳芳教授与邓海峰副教授的点评十分出色。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精准抓住了报告的要害。在场的每位参会者都感受到了这场点评带来的思想盛宴。讨论的气氛热烈,正是对他们点评水平的最好证明。这展现了思想碰撞的巨大潜力。从报告到点评,再到讨论,整个过程充分展示了环境法学界积极探求知识的热情。这对加深对环境法学的理解有着重要影响,也影响了大家的研究方向。
分议题一的报告发言
议题一讨论内容丰富多样。在史玉成教授的主持下,学者们纷纷发表见解。毕竞悦研究员提到了矿井水利用面临的法律难题及解决之道,这关乎能源开采中的环保法律问题。梅宏副教授的研究聚焦于海洋自然保护地,探讨了沿海环境的治理。施志源教授讨论了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源管理,两者紧密相关。阙占文副教授对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看法,丰富了环评法律法规的知识。于晶晶博士关于自然保护地公众参与制度构建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各个方向的报告全面展示了环境法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分议题二的研讨交流
分议题二由曹霞教授引领,讨论同样精彩。张瑞萍教授等讲师各自研究了不同的实际问题。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试点研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完善大有裨益。王小萍教授对国家公园立法的思考与法治建设紧密相连。田文利教授关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面临的现状和问题。王江副教授探讨了国家公园的“国家性”与根本理念。鄢德奎老师的邻避冲突研究关系到城市规划与居民权益。评议者的点评更是让讨论更加深入和细致。
在会议尾声,我们期待着“励青环境法学奖”优秀成果的交流研讨,相信届时会有智慧的碰撞和有价值的观点分享。
这次会议对环境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你有没有在这些讨论中洞察到环境法学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