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至12日,中芬比较法研讨会在我国举行。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吸引了众多中芬学者。他们围绕可持续发展及法律规范这一热门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不同见解在此汇聚,交流碰撞。
中芬比较法研讨会背景与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了这次研讨会。它于2021年10月举行,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当时的实际需求,又便于中芬两国学者共同参与。即便身处两地,学者们也能借此机会相聚。地点的差距并未妨碍学术的交流。此次研讨会吸引了40多位学者参与,见证了其规模和影响力。
研讨会的宏观主题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及法律约束”。这一议题紧扣时代脉搏。在全球发展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愿景,而法律约束则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途径。无论是中芬两国还是其他国度,都需探讨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平衡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公正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
第一单元主题与主持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探讨“可持续发展和监管的重要性”。由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比约恩·艾尔教授负责主讲。本单元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监管环节,精准把握了关键点。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监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监管机制能够填补市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足,确保各个环节按预定目标发展。
中方学者的发言及观点
众多中国学者各抒己见。李霞副研究员以危化品行业安全监管为案例,分析了监管目标和手段的变革。林潇潇助理研究员指出,民法典对环境侵权规则的调整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立场出发,将中国实际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法律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芬兰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新颖见解。马蒂·诺约宁教授观察到中国古老文化同可持续发展的契合点。皮亚·莱托·瓦纳诺教授提倡从全球视野来研究比较法。赫利·科卡纳特博士研究了刑法在促进企业可持续行为方面的作用,并指出了严厉法律模式的不足。这些芬兰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为中芬两国在这一话题的交流增添了新的动力。
会议的学术价值与展望
会议学术分量十足。学者们跨领域、多角度展开讨论,推动了中芬学术互动,增进了双方对彼此法律与文化的了解。然而,关于可持续发展和法律规范的问题,是一个持续性的话题。未来,中芬两国乃至更多国家还需持续深入研究,共同应对更多挑战。
您对这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推动国际事务共同进步方面有何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