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于我国召开至今,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特别是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品质和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月22日,在常州大学举行了一场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及司法保障的研讨会,这场会议的意义非常重大。
会议背景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版实施情况需要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次研讨会应运而生,目的是为了提供治理和司法支持的相关策略和依据。
主办情况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和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日常运作则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负责。各参与机构紧密合作,有力促进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并对司法保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也为环保学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会阵容
行业内的众多专家云集。任官平副理事长、蒋巍副厅长等官员亲自莅临。来自北大、政法大学等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们一同加入。省内外的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的同行们也加入了这次会议。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副校长芮国强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
会议主题
会议重点讨论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和司法支持问题,明确了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解读和实施;二是探讨雾霾治理中的法律应用和面临的问题;三是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期间的司法保障。这些议题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应用、具体治理措施和司法支持等多个方面,有利于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研讨内容
在会议中,专家们对大气污染治理执法和司法审判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就法律在司法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此外,他们还研究了最高法院发布的环境资源审判和公益诉讼的典型案例,并针对环境司法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这些做法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司法体系的改进。
会议意义
研讨会梳理了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的效果。学术界的收获为司法机关提供了启示,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次会议推动了会员间的学术交流,增强了环境法治领域的研究质量,对新法的普及和解决新治理及司法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讨会上提出的那些看法,大家觉得它们会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支持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们的看法,展开讨论。另外,也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