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设立背景
为了激发中年和青年环境法学人才的积极性,促进该学科的研究进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旗下的环境法学分会特别设立了“励青环境法学奖”。这一奖项专注于环境法学的前沿领域,目的是奖励那些作出显著贡献的个人,以此给该学科带来新的生机。自奖项设立以来,它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评选过程严格
第二届“励青环境法学奖”的评选过程非常严格。组委会精心组织了首轮评审团队,包括匿名通讯评审员和专家评审团。这些评审员都是环境法学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以认真和公正的态度,对参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和审查。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规范,力求确保奖项的权威性和评选的公正性。
获奖成果概况
评审活动落幕,第二届“励青环境法学奖”评选出了10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有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这些成果横跨环境法学的多个分支,体现了中青年学者在该领域的创新见解和深入研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这些成果,无疑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院副教授获奖成果
王小钢副教授在我院撰写的论文《中国环境法律演化的可能路径——以西方法律演化理论为分析工具》荣获二等奖。该文发表于《当代法学》2008年第一期,内容涉及我国环境法律的发展趋势。论文运用多种西方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中国环境立法开辟新的思路。
论文核心观点
西方的法律理论如昂格尔的类型、诺内特与塞尔兹尼克的演化论、哈贝马斯的范式说以及托伊布纳的反身型法理论,均难以阐释我国环境法律的发展。因此,作者提出程序技术法律模式作为可能的选择。作者强调,程序技术法律专家,他们拥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知识,将在我国环境法律的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观点融合了我国特色与全球经验。
论文影响力
这篇论文不仅获奖,还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008年,《经济法学•劳动法学》杂志第4期全文刊登了它。它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律发展的研究典范,同时也是部门法哲学研究的一次探索。它在关注环境法领域的法律人士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王小钢副教授提出的程序技术法律模式,你如何看待它在未来我国环境法律领域可能产生的促进作用?
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