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中加入了“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容,正逢这一重要阶段,环境法律领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讨论。2018年3月17日至18日,武汉大学成功举行了珞珈环境法论坛第十七期,并举办了“生态文明与国际环境法发展:中国的贡献”研讨会。这次活动为环境法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会议主办承办情况
此次会议由外交部法规司联合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环境法研究所共同举办。武汉大学承担了“国际环境法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该项目汇聚了众多智慧和资源,体现了各方对国际环境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权威机构加入并共同合作,使得研讨会增色不少,专业性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稳固了其在行业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的热烈参与。
议题一及主持嘉宾
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全球环境治理与国际环境法的新动向”,这项议程由外交部法规司的苟海波特别代表亲自负责。苟海波特别代表在涉外和法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知识渊博,他的主持使得讨论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并且保持了高水平的讨论。
专家的引领让讨论更集中、更透彻,为后续发言和交流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此外,它还帮助与会者更轻松地掌握全球环境治理及国际环境法的关键所在。
主旨发言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曦教授就这个话题发表了演讲,其主题为“全球环境治理:从囚徒困境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王教授提到,在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各国可能会遭遇困境,合作变得困难。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号召各国携手共进,共同承担起责任,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王教授的发言引人深思。大家慢慢明白,全球环境治理各国必须放下眼前的私利。他们应当关注全人类的幸福。各国应当携手,共同出力,共同面对环境难题。
学者主题发言
学者们对这一议题各抒己见。林灿铃教授,我国政法大学的专家,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我国在国际环境法领域有承担更核心领导角色的潜力;王小钢教授,任职于吉林大学,研究了“国际环境法中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发展方向,并认为这一原则正逐步适应国际环境治理的新要求。
宏源研究员出身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刘静副教授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工作,扶怡学者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教师。他们各自从不同视角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使与会者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趋势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综合讨论情况
发言完毕后,外交部法规司气候处的周倩主任牵头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时代环境外交的深入讨论。此次讨论促进了学术界与实务界在信息交流和观点交流方面的互动。学者们呈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见解,而实务工作者则介绍了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在交流中,我们学到了新时代环境外交的新观点和思想。这些新知促进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合作。这种合作使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得到了增强。
会议总结与展望
秦天宝教授对外交部条法司的信任给予了感谢,他将组织会议的任务交给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已被教育部认定为文科基地,同时也是学校重点扶持的单位。该所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将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帮助。
会议的顺利进行,显示出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对研究所国际环境法研究和咨询能力的肯定。这种肯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国际环境法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那么,大家认为这次会议将如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与国际环境法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