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法研讨会在珞珈山成功举行,加强两岸环境法交流合作

  • 佚名
  • 2025-02-19

文章内容在此处输出

想知晓两岸环境法律专家集结一堂能带来哪些新见解吗?4月17日至18日,珞珈山迎来了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法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代表参与。专家们汇聚一堂,热烈探讨环境司法领域的理论与实际应用。

研讨会开幕

4月17日,上午,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法研讨会的开幕式顺利进行。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法学院院长肖永平、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蔡守秋等众多领导和专家相继登台发言。现场气氛庄严而热烈。接着,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秘书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宣布,研讨会正式开始。

众多领导及专家出席了开幕式,这一举动体现了他们对本次研讨会的浓厚兴趣。在珞珈山,众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环境司法议题的探讨。大家均期待在接下来的研讨中,能够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互赠礼品表愿望

开幕式上,蔡守秋与台岛环境法学会的理事长陈慈阳互赠了礼品。这并非单纯的物品交换,而是两岸环境法律界同仁间深化友谊、推动合作与交流的美好愿望。

他们希望通过不断交流与合作,在环保法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互赠礼物这一举动,增进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也为后续的研讨奠定了扎实的基石。

主题报告亮点多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陆续登台,纷纷发表见解。王旭光副庭长对环境资源司法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吕忠梅副会长则聚焦于职权主义与环境司法的关联话题。

陈慈阳对台湾行政诉讼中的公益诉讼缺陷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而王树义则借助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实例,介绍了国外环境法院的运作状况和受理权限。这些信息从多个视角展现了环境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

单元研讨形式多

研讨会分为“环境司法实证研究”以及“环境司法理论探讨”等五个单元,活动主要采用报告和交流两种形式。在报告环节,两岸学者分享了环境法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入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单元内容广泛,横跨环境司法多个领域。形式多样,研讨因而更加深入和全面。学者们在此积极交流,齐心协力推动环境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专家高度评价

蔡守秋,我国环境资源法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研讨会交流深入,研究范围广泛。这些特点对推动环境法学学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众多专家和学者聚集一堂,对众多议题进行了细致探讨,将此次会议打造成为环境法学界的一次关键学术活动。此举不仅推动了学术界的交流,也为实践应用奠定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活动意义重大

据悉,该活动是2015年珞珈环境法论坛的首次会议。珞珈环境法论坛,作为制度化的交流平台,专注于推进环境法学的研究,并努力推动环境法治的进步。

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使得该平台的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两岸在环境法律领域的沟通与合作。会议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专家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对环境法学领域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您觉得这次海峡两岸的环境法律研讨会对我国未来的环保法律体系会产生哪些影响?欢迎点赞、转发此篇文章,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