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现状堪忧
海边建筑越建越高,高楼大厦遮住了原本宽广的海景,那些开阔的海滨风光正在慢慢消失。在泉州这样的海滨城市,沿海地区的楼房也越来越密集。自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飞速发展,海岸线旁的房地产项目不断蔓延,海边的风景受到了很大影响。居民和游客能享受到的海景资源越来越少。
高楼林立,这景象不仅让看海变得不再畅快,还对海洋造成了极大的负担。随着沿海地区人口增多,生活生产活动对海洋的破坏性增强,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承受了更多压力。在那些高楼的笼罩下,美丽的海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美丽。
代表建议初衷
戴仲川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来自福建,并且担任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他在泉州工作已有多年。泉州的海滨景色十分迷人,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海洋环境正遭遇不少难题。在2006年之前,泉州周边海域的水质不断恶化,海洋生态系统也遭受了严重破坏。
戴仲川关注海洋环保,在人代会议召开前,他特地前往海边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他目睹了海洋环境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基于调研所得,他建议修改《海洋环境法》,增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期望通过法律途径阻止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
《海洋环境法》现状
《海洋环境法》是在80年代制定的,90年代有过一次更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法律显现出一些不足。当初制定和修订时的情况与现在相比,社会经济背景已有很大差异。现在,海洋经济正迅速增长,海洋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
现有的法律在一些领域已无法满足现实需要,这影响了海洋保护的强度。以沿海开发活动为例,旧有的法律条文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有效阻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填海危害严重
填海工程是海洋生态遭受破坏的关键因素,沿海地带的填海面积每年都超过八百平方公里。这种大规模填海不仅削弱了海水的净化功能,还打破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海岸线原本呈现弯曲之态,却因填海工程而变得笔直,此举破坏了沿海的湿地与滩涂。这些湿地和滩涂曾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它们的繁衍生息之地。填海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大幅减少,众多物种的生存面临困境,海洋生态的完整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沿海开发困境
沿海地区因工业和房产开发而获得的丰厚经济回报,促使该区域开发热潮不断升温。开发商们争相抢夺海景资源,纷纷在海滨地带建造起一座座高楼。同时,众多工业企业也偏好沿海地区布局,这既便于运输,又能有效利用海洋资源。
这种开发活动虽然能带来一时的经济利益,但它对环境的破坏却是持续性的。它不仅损害了海洋生态系统,还可能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洋灾害的严重程度增加。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沿海地区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妥善保护海洋环境。
法律修订展望
戴仲川提出,《海洋环境法》需对填海及沿海一定范围内房地产的开发活动实施严格管控。借助法律的力量,可以有效遏制无序开发对海洋生态的损害,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
修订法律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严谨的科学论证,需依据实际情况来设立既合理又有效的条文。若《海洋环境法》得以顺利完成修订并付诸实践,将有望显著增强海洋保护的力度,使海洋生态系统重获活力。我们热切期盼,在法律的庇护下,海洋环境能够持续改善。
您是否赞同代表对《海洋环境法》的修改提案?若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