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半个世纪的国际博弈,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理论领域迈向了实践范畴,当下,其已然演变成各国无法回避的全球议题。
国际环境会议里程碑
1972年,举行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将环境与发展联系了起来,有113个国家参与到此次会议之中,会议首次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没有法律约束力,然而却为后续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举行,它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它又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此峰会首次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当作核心原则,全球178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这标志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代内公平的现实困境
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是其十倍还要多,这种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球生态足迹严重失衡,2015年联合国数据表明,全球碳排放的50%,是由最富裕人口中所占比例为10%的人群造成的。
有一些国家处于非洲,每年,因气候变化,会损失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这些国家,尽管,对于全球变暖,所承担的责任为最小,然而,却承受着最为严重的后果,还有一些小岛屿国家,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生存威胁,这突显了代际与代内双重不公平。
发展中国家结构性矛盾
在印度,每年有200万人起因室内空气污染的过早死亡情况,于此同时,存在一种处于发展阶段的能源贫困问题,该问题凸显出环境保护与基本生存权之间的冲突 ,发展中国家面临那既要努力消除贫困 又需承受环境保护方面具有的压力 。
当大豆价格处于上涨状态之际,巴西热带雨林的砍伐率与之展现出正向相关的效应,正值那个时间段,当地农民出于生计的需求,迫使自身不得不去拓展耕种面积,这样的情形体现出全球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行为存在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实践与转型路径
国统局能源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期间,有一数据突出,即中国单位GDP能耗较2015年下降比例达13.2% ,于此同时,钢铁行业凭借淘汰落后产能之举,超额达成了1.5亿吨去产能目标 。
在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其使用了岸电系统,船舶靠港之时排放降低到了零,此为交通运输部于2021年所推广的“绿色港口”项目,与之相类似的技术革新在全中国各地展开且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法治保障与制度构建
中国当下现行有效的、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有30余部 ,这诸多法律构建出覆盖大气的污染防治体系 ,构建出覆盖水的污染防治体系 ,还构建出土壤的污染防治体系 ,2020年通过的长江保护法开创了流域立法的先例 。
司法正成为助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数据显示,于2021年,涵盖资源环境的案件总审理数量是26.8万件,环境依托公益诉讼的案件数量,在五年间增长幅度达85% 。
全球协作未来展望
2050年之前全球需达成碳中和,这是巴黎协定所设温控目标的要求,达成此进程发达国家须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然而当下资金到位比率不到70%,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造成了制约 。
2023年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会开展试行,这一单边措施很可能引发贸易摩擦,不过它也会促使各个国家完善碳定价机制,未来国际环境法要平衡各个国家责任与能力之间的差异 。
各位好,鉴于你们均为读者,就你们个人的看法而言,你们内心所认知的是,个人生活方式出现改变,这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实际的影响,那么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呢?殷切期望大家积极分享自身的观点,要是觉得这篇文章具备价值,请通过点赞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