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遭雾霾所笼罩,清澈河流变作排污沟,此时我们终于察觉到,法律不只是约束行为之工具,更是守护生存根基的盾牌 。

环境保护法的诞生背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了,此事件夺走了4000条生命,在四天内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工业革命带来了浓烟,这浓烟使得英国人首次有了这样的意识,即经济发展不能够以生命作为代价。在六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因工业污染爆发了水俣病,当地居民身体呈现出神经失常症状,这些事件为全球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

我国首部环保法于1979年颁布,那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厂烟囱被视作发展象征,河流容纳着未处理的废水,这部试行法律如播种在贫瘠土壤的种子,需历经漫长等待才能发芽成长。

法律体系的完善历程
国务院于 1981 年提出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企业责任认定方式得以彻底改变。山东的某化工厂,因直排废水而被重罚的案例,成为企业环境责任追究方面的里程碑事件。这项原则后来发展成更为全面的“污染者付费”机制。
从试行法开始,到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这期间经历了三次重大修订,每次修订都增加了具体条款,像按日计罚制度使得违法成本显著提高,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让社会组织能够代表公众提起诉讼。
新环保法的突破性进展
于2015年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被称作是“长牙齿的法律”,它首次给予了环保部门强制执法的权力,使得执法人员能够去查封污染设备,在江苏泰州关于天价环境赔偿的案件当中,六家企业都被判定要支付1.6亿元的修复费用。
这部法律,明确了政府责任追究机制,在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里,包括副省长在内的多名官员,被问责,这种严厉追责,促使地方政府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
“河长制”试点在浙江开展,它是协同治理的典范,于其中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并且水质改善情况被纳入政绩考核,该模式随后在全国得到推广,其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云南某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开发项目,被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借助公益诉讼之事给阻止了,企业也进而开始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阿里巴巴于2020年宣告投入百倍之资金去推动碳中和。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在北京市,有市民发起了一项行动,该行动是“戴口罩抗议雾霾”,此行动促使了政府朝着加快污染治理进度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由民间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让决策者能够更加直接地去感受到公众的诉求。
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制度,一开始碰到了阻力,不过在居民经历三个月的适应期后,小区垃圾的减量率达到了35%,这些改变证实公众参与能够产生实质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环保执法存在难题,是对于地方保护而言,某些地区为了保住税收,对污染企业采取无视懈怠态度,需要构建更加自主独立的监督机制,以此来打破这种利益链条。
受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写入法律,新能源汽车普及率由2020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28%,此转变需更多政策予以支持,下一步要考虑把生态破坏归入刑法规制范畴。
尊敬的各位读者呀,在您所经历或是正在经历的生活当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种转变呢,也就是从身为环境污染受害者进而转变成为环境保护参与者呢?倘若您愿意分享您的故事的话,要是您认同环保这件事情是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那就请您为这篇文章点赞并且传播出去吧。